新增433个药品!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对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的医保用药管理成效及政策进行了解读,尤其是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通过数据和政策的相互比对,在医保持续改革下,医院临床用药呈现“六升四降一保障”的深刻变化。
“一保障”是指九成以上“两病”患者使用目录药品,费用覆盖超七成以上,得到了较全面的保障。
同时,2018年至今,中国组织五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218个品种,集采前年市场容量达2200亿元,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精神类疾病等常见疾病的常用药价格大幅下降,平均降幅超过50%。集采改革以来截至2021年9月,累计节约费用约2500亿元。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杨绪军
蓝皮书认为,通过统筹推进医保改革,国家医保局出台了包括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一系列的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举措,以常态化、制度化措施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
“四降”是指医院药品费用占比连续下降,医院内部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集采药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实现了医保基金高效率置换;药品集采显著降低群众人均药品费用,促使通用名和剂型下其他品牌降价;重点监控品种使用情况显著下降,用量跌至原来二成。
“六升”是指医保目录内药品金额、用量占比不断上升,动态调整初见成效;医保谈判药品金额、用量快速攀升,抗癌药等救命新药可及性显著提高;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使用人次大幅增长,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好药;集采中选仿制药市场份额迅速上升,有力推动仿制药替代;用药质量水平大幅提升,未过评药品市场份额骤减;两病门诊药品基金支付比例提高,缓解居民用药负担。
同时,通过准入谈判降低新药价格,坚持对独家药品“凡进必谈”。通过谈判,中国广大参保患者以全球最低的价格享受到了国内新上市药品,包括一些国际主流新药。三年来,谈判药品平均降幅分别为56.7%、60.7%、53.8%。初步估算,与谈判前市场价格相比,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累计为患者减负近1700亿元,受益患者达1亿人次。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我国已经连续3年开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共计新增433个新药好药进入目录,183个疗效不确切、临床易滥用的药品被调出目录,调整周期从最长7年缩短至1年,动态调整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1月3日,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发布《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揭示中国医保药品改革政策实施后,医院临床用药的变化情况。
蓝皮书通过跟踪分析国内31个省份804家医院(含596家三级医院、218家二级及以下医院)用药情况,并结合全国数据,发现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医保改革,医保目录内药品使用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更加合理;重大疾病治疗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集采和国谈药品价格下降、用量增加,患者用药质量水平提升;创新药进入医保速度加快,提高了药物可及性、降低了患者负担。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根据蓝皮书,通过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三年调整,我国共计新增433个新药好药进入目录,涉及癌症、罕见病、肝炎、糖尿病、风湿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等多个临床治疗领域;183个疗效不确切、临床易滥用的药品被调出目录。现行版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共计2800种,覆盖慢性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患者对创新药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编辑 王海萍